第二百九十七章 惹怒大宋的下场_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
精华书阁 >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> 第二百九十七章 惹怒大宋的下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二百九十七章 惹怒大宋的下场

 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正文卷第二百九十七章惹怒大宋的下场庆历五年上半年,杨察到西南之后,就立即开始整合资源。

  首先是集中广南西路的当地驻守厢军,人不多,只有一万余人,基本上是整个广南西路所有的兵力。

  历史上广西要么被越南攻破,要么被侬智高叛军攻破,并不是他们有多强,而是广西很弱。

  邕州城里也就几千人,加上这两年朝廷又大肆裁减老弱,广西的兵力就进一步减少。

  这点兵力肯定是不够的,所以杨察又让侬智高立即去联系边境时常受到越人骚扰的边民首领,邀请他们共同出兵。

  一时间广西路大量兵力集结,从广东、湖南等临近省份,通过灵渠也大肆运来粮草,邕州府库堆积如山。

  与此同时,狄青浩浩荡荡的大军也离开汴梁,同样是先走陆路穿过南阳盆地,抵达襄阳,再坐船一路南下,走汉水、长江、湘江转入灵渠。

  多亏早年赵骏就拨下不少银钱,对灵渠进行大范围修缮工作,不然的话一万大军虽不多,可随身带的武器、粮草、火器、帐篷等军械物资多达数千吨之重,还真不一定能顺利抵达。

  历史上侬智高皇祐四年四月起步,五月就攻破了邕州。

  朝廷得到消息立即派遣狄青前去,但狄青一直到年底才抵达邕州,就可见从侬智高叛乱,到朝廷整顿兵马出征,再到抵达广西的时间,至少也得用半年的时间。

  没办法,路途遥远,只能这样。

  而广西那边的大动作也迅速引来了交趾那边的注意,一来交趾在广西多有内应,朝廷那么大的动作不可能没有让他们察觉。

  二来侬智高一直和他们打仗交战,他忽然被召为邕州同知,这就意味着大宋朝廷注意到了广西这边。

  以前越南李朝屡次有小动作,主要仗的就是地处西南偏远地区,大宋朝廷对他们的关注程度远低于辽国西夏,甚至连日本高丽的重要程度都要远强于他们。

  只要他们闹得不太过分,大张旗鼓地进攻大宋的领土广西,在边境上劫掠一番,考虑到对交趾用兵成本的问题,大宋也就捏着鼻子忍了。

  但如今广西这边不仅在囤积大量物资,甚至还在征召当地少数民族,聚集兵马,似乎要对交趾这边有用兵的意图。

  一时间越南李朝也有些慌。

  最近几年大宋可强盛不少,不止国内物资充沛,粮食丰收,就连在国际舞台上,随着几次败西夏和辽国,都大放光彩。

  所以要是在宋朝孱弱之时,以前那点小动作大宋还能忍着,现在或许真就是要兴师问罪了。

  想到在黎朝建立之前,交趾就一直被中原王朝占据,即便偶尔有叛乱自立门户,没多久也很快又被中原王朝随手灭掉,李朝太宗李佛玛就有点慌。

  越南历史上李佛玛算是能拿得出手的英明君主之一了,在位期间励精图治,李越时期的强盛基本都是由他奠定。

  但再怎么样李越的体量摆在这里,跟大宋还是天壤之别。

  因此他与太尉郭盛溢、太保陶处中、枢密使黎奉晓,其余文武大臣李征显、黎再严、杜庆、梁茂才、冯智能、班师用和、班杜兴如等数十人商议过后,决定遣使送大宋白象。

  这么多年李佛玛就是这么干的,从赵恒时期开始,李朝就多次遣使上供。每次边境有问题,宋朝发书责备,他们就马上遣大臣前往宋国结好。

  像这些文武大臣当中,就有多人屡次前往大宋当过使者。都是朝中的重臣,如枢密副使、殿前指挥使、三公三师等。

  只是面子照顾到大宋,里子该怎么侵略还是怎么侵略。

  每次遣使修好后没两年,又开始骚扰边境,有时候是挪动边境线,侵占大宋领土。有时候是越境掳劫边民,烧杀抢掠。

  眼看今年好像大宋要动真格了,李佛玛自然又想故技重施。

  反正在他们看来,李朝地处偏远,大宋大张旗鼓地进攻得不偿失,只要面子照顾到了大宋,应该能让他们偃旗息鼓。

  很快到了六月份,在狄青抵达广西桂林,即将前往邕州的时候,李朝的国书也迅速发到了汴梁。

  六月初,正直暮夏时节,天气一点要凉快的意思都没有。

  小冰河时期过去之后,全球开始回暖,夏天没有空调简直是折磨人,特别是河南河北地区,今年五月还出现了河南干旱。

  要不是朝廷赈灾及时,且趁着这个机会朝廷马上拨下银两,把当地青壮雇佣起来修缮水利,怕是要饿死不少人。

  政制院内,本该是享受晌午悠闲时光的这一刻,却是非常匆忙。

  屋内屋外,诸多吏员以及政制院的其余官员进进出出,似乎有什么大事发生。

  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大事,而是这几年堆积如山的公文太多了。

  趁着夏日的时候赵骏让人进行清理筛查,有用的继续存起来,放在院子里晒一晒。没用的扔库房去,先在档案库房保存着。

  炽烈的阳光晒着,屋中闷热,虽然门窗都打开着四面通风,却还是让人心烦意乱,场间十多个宰相,只有赵骏、范仲淹、晏殊、蒋堂、蔡齐、宋绶在。

  他们的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下,身子骨硬朗,还算年富力强,虽然酷热却还是能够坚持得住。

  其余宰相都六七十岁了,确实有点扛不住。

  如吕夷简和王曾二人这段时间也算是陆陆续续恢复了身体健康,虽然苍老了不少,但又很快回到了工作岗位继续办公,不过因天气太热,回家休息。

  “总算是整理好了,今年咱们又该有大动作了。”范仲淹擦了擦额头的汗,将手中的公文从码齐,准备下午交由赵祯最后审核。

  经过小半年的商议,从最开始他与赵骏一起谈好今年改革内容,最后又几次删减增幅,确定不会引起政制院诸多宰相的反对之后,才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商讨。

  但即便是如此,大家也各有意见。有人认为现在才刚过两年好日子,就搞那么大的动作,全国性范围的调动,会不会引起财政枯竭,国家动荡。

  也有人认为未来既然是蒸汽动力,而且水泥厂、砖厂等厂子也在大范围扩建,将来的道路就应该是水泥路,再不济也应该是砖石路,而不是现在继续修夯土路。

  等将来大范围休整土路之后,又马上开始修砖石路水泥路之类,会不会导致财政反复,不断地投资难以回本,最终造成浪费的情况。

  为此赵骏只能耐心解释。

  首先经过财政部的预算,每年调拨的大基建费用在三千万贯左右,这些钱都是原来军费冗费省下来的,不会伤及国库根本。

  其次是砖石路和水泥路的问题,这些东西包括火车,由于橡胶生长需要八年,赵骏认为至少也应该是要十年以后才能发力建设,二到三十年后才能彻底普及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jhsg8.cc。 精华书阁手机版:https://m.jhsg8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